- 書誌情報
-
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:日中关系150年
作者: (日) 川岛真 / 刘杰 编出版社: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
出版年: 2015-10-1
页数: 502
定价: 118.00元
装帧: 平装
ISBN: 9787509780435 - 目次
-
第一部 想象与逻辑
1880年前后日中报刊的论争——吞并琉球、亚洲及相互印象(盐出浩之)
导言
一 19世纪下半叶东亚的报纸与舆论
二 日中报刊围绕日本吞并琉球问题的“论争”
三 日中报刊“论争”中的相互印象
结语晚清驻日使团的日本研究及其认识(1877~1894)(戴东阳)
导言
一 琉球问题研究
二 朝鲜问题研究
三 修约问题研究
结语亡国 亡省 亡人——1915~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(王奇生)
一 危机:亡国、亡省、亡人
二 动员:事件、运动、革命
三 主导、参与群体
四 组织化程度
五 中心口号
六 集体行动的物质基础
结语战火下的影像和人生——中日全面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与电影人(汪朝光)
一 重庆电影的官营特质
二 重庆电影的主流趋向
三 重庆电影的受众影响
四 战时影人的处境与抉择第二部 权益与共存
中国青年将校的日本陆军留学体验——以蒋介石的高田留学时代为例(川岛真)
导言
一 军人蒋介石——风貌、成绩、晋升
二 身为野战炮兵的蒋介石的军人生活与活动
三 回忆中的日本体验
结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“战后”构想——议和准备委员会与币原喜重郎(加藤阳子)
导言
一 时代背景
二 会议记录分析
三 以什么样的论据夺取权益?
结语日本在华统治与中国顾问——以“关东州”和刘心田为例(松重充浩)
一 本文的问题意识和课题设定
二 中国人在“关东州”的法律地位和本文使用的基本史料
三 裁定内容的依据与中国顾问刘心田
四 关于日中间案件的裁定内容及其特点
结语相反的日本宪政观——以美浓部达吉和张知本为中心(中村元哉)
导言
一 民国媒体界与日文书籍的翻译
二 民国时期的宪政思潮与日本——美浓部学说的接受
三 张知本的《宪法论》与日本宪政观
结语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记忆与浅层的历史和解——以日本前军人访华团为中心(杨大庆)
一 日本前军人访华的背景
二 访华的经过和结束
三 围绕历史观的讨论
结语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大平正芳——以第一次日元贷款为中心(王新生)
一 中国政府转变外资政策
二 日本政府决定对华提供日元贷款
三 大平正芳的中国观第三部 构想与交涉
日中关系中的“中国通”外交官——芳泽谦吉、有吉明的时期(刘杰)
导言
一 “中国通”外交官的人脉
二 “中国通”外交官的“外交力量”所驱动的日中关系——芳泽谦吉与币原外交
三 力争夺回“外交”主导权——有吉明与“广田外交”
结语日中战争初期中国的对日方针——以陶德曼调停中孔祥熙的活动为中心(岩谷将)
导言
一 卢沟桥事件的爆发
二 第二次上海事变与第三国调停
三 九国公约会议
四 德国调停方案的重新讨论
五 苏联的动向
六 南京陷落与“班乃岛”号事件
七 德国再次调停
八 对美国调停的期待
九 中方的答复
结语周恩来与日本——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对日外交的开展(李恩民)
一 构建人与人交流的机制
二 从失败的日本留学中所学到的(1917~1919)
三 日中邦交正常化的摸索与挫折(1949~1958)
四 竭力推动民间外交与构建核战略(1958~1971)
五 走向正常的国家关系的外交战略大转变(1971~1976)
六 周恩来的外交遗产高碕达之助与战后日中关系——日本外交从“政治”向“经济”的转变(加藤圣文)
导言
一 在满洲取得的经验与经济合理主义
二 从实业家到政治家
三 日苏谈判与日中谈判
结语廖承志与中国的对日民间外交(王雪萍)
导言/399
一 廖承志在新中国建立前的经历
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外交方针
三 中央决定由廖承志负责对日工作
四 廖承志与中国对日工作机制的变迁(1949~1972)
五 民间力量与对日友好活动的开展
结语“红色贵族”的民间外交——西园寺公一的角色和作用(马场公彦)
导言:关于断交期间日中外交的分析视角
一 西园寺到北京赴任
二 促进日中间的人员和贸易往来
三 与居住在北京的日本人之间的消息收集和传递
四 中国政府的对日宣传
五 “文化大革命”让他失去了作用
结语:“西园寺机构”的成就与局限后记
相关人物介绍
相关年表(1840~2012)
索引
执笔者介绍
对立与共存的历史认识
2015年1月31日